世界通讯!儒林外史讽刺手法的特点_儒林外史讽刺手法赏析

2023-06-23 15:42:27 来源:互联网

1、《儒林外史》所写内容,假托明朝,实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实有其人。


(资料图)

2、它真实地描绘了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顺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与卑劣,理想的倡导与破灭,出路的探索与追寻。

3、吴敬梓以对待功名富贵的态度来肯定或否定书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书,捉刀代考,却被温州学政“把他题了优行,贡入太学肄业”,严贡生无恶不作,却被前任周学台推举为“优行”;作者无情地鞭挞丑恶事物时,同时也歌颂少数几位正面人物,王冕是书中的第一流人物,为人“嵚崎磊落”,庄绍光追求“以礼乐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颂的。

4、程晋芳在《怀人诗》称:“外史记儒林,刻划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运用朴素、灵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语言,撰写了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

5、胡适形容本书:“……国家天天挂着孔孟的招牌,其实不许人说孔孟的话,也不要人实行孔孟的教训,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其余的‘文行出处’都可以不讲究,讲究了又‘那个给你官做?’”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时代背景上,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

6、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7、《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出身望族。

8、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9、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10、吴敬梓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11、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2、雍正七年(1729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13、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4、乾隆元年(1736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15、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顾云《吴敬梓传》),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16、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17、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18、书名上,“儒林”一词源出《史记》“儒林列传”。

19、是“儒者之林”,指学术界等。

20、国史列传,自然是“正史”,作者专门以“外史”为书名,正是为了作区别,正如作者的挚友程晋芳在《怀人诗》中所揭示的:“外史记儒林,刻画何工妍;吾为斯人悲,竟以稗史传。

21、”则是作一正统记史之外的的儒林传记,并且作者有意把书中故事假托发生在明代,以类“正史”,而实际上描绘的却是清代广泛的社会生活,反映了作者同时代的文人在科举制度毒害下的厄运。

2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儒林外史。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