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目前全市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5个,整合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60个,覆盖率100%;组建音乐、舞蹈、相声、绘画、书法等各类基层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参与人数12000余人,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8000余场次,服务群众近200万人次。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以“四个围绕”为抓手,以切实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方向,以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努力开创文化繁荣发展新天地。
注重阵地建设,基层群众“欢天喜地”。不断优化整合城乡公共文化资源,大力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目前全市文化馆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95个,整合建设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60个,覆盖率100%,市、县、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服务中心)、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搭建完成。所有公共文化活动阵地均做到以铜牌、路牌等方式,明确公示开放时间、开放内容、联系人、联系方式,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阵地。全面建成以县(市、区)文化馆为总馆、以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活动场所为分馆、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支馆的县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持续深入开展基层综合文化中心专项治理工作,通过明察暗访、群众满意度调查等方式,加强效能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好更优的文化服务。
注重群众参与,志愿队伍“铺天盖地”。实施基层“文化三员”(文化协管员、文化辅导员、文物保护员)制度,有效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在95个乡镇的试点村设置文化协管员,各村明确专人负责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开放以及文化活动的开展。
将“送”文化和“种”文化相结合,指导基层文艺队伍、民间文化艺人、乡村文化能人自办贴近生活、健康向上的文艺节目,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组建音乐、舞蹈、相声、绘画、书法等各类基层公共文化志愿者队伍,参与人数12000余人,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活动8000余场次,服务群众近200万人次。去年我市志愿服务项目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金奖。持续推进安徽文化云建设,线上线下同频共振,群众足不出户享受文化大餐,从“云端”到“指尖”,公共文化服务更加便捷、更加“对味”。根据2022年安徽文化云监测报告显示,全年我市文化活动上传率居全省前列。
注重彰显特色,群文品牌“花天锦地”。高规格、高品味、高标准举办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成功引进全球华人(世界)少儿书法(书画)大会,湘鄂赣皖四省非遗联展、长三角非遗特展等大型活动,全面打响“中国文房 诗意宣城”文化旅游品牌。倾力打造“乡村村晚”“全市广场舞大赛”“市民合唱节”“艺路童心少儿文艺大赛”“周周花鼓戏”等文化品牌。今年,我市又成功举办全国夏季“村晚”安徽宁国示范展示活动,现场近2000人观看,线上100万人次观看,直播带货电商平台成交金额103万元。2019年起在全省率先打造“公共文化推动景区演艺”,打造主客共享的文化盛宴,向外地游客展示文化,提升景区内涵,丰富游览内容,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拉伸旅游产业链条,让“游客”变“留客”。今年我市还被确定为全省“送戏进万村促进文旅融合”示范市。
注重时代创作,精品力作“顶天立地”。2021年出台《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扶持办法》,在2019年全省首创实施的地方戏曲孵化计划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完善。连续实施4期皖南花鼓戏小戏孵化计划,孵化小戏28部。《青檀魂》等3部大戏、《十二碗八》等8部小戏入选安徽省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其中,《青春·李夏》获第三十五届田汉戏剧奖剧目入围奖、剧本奖二等奖并参加全国脱贫攻坚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青春·李夏》和小戏《逆行者》入选文旅部“2020年度全国舞台艺术重点创作计划项目”;皖南花鼓戏小戏《心中的爸爸》入选2021年第二届全国采茶戏汇演剧目;《寻找平一》入围第三届安徽省群星奖决赛;歌曲《为你感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2年度资助项目,实现该项目平台零的突破。
责任编辑:陆迪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