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完善“一老一幼”服务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此次全国两会上,如何让更多老人孩子拥有稳稳的幸福,成为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民生话题。
完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立老年护理中心、发展普惠性早期教育机构、普及科学家庭教育观……一件件提案建言紧贴实际、满载温度,为更好满足市民群众“老有所养”“幼有所育”新期待提供了重要参考。
基于传统观念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国老年人大多选择居家和社区养老。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石景山区八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副主任医师诺敏建议,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培养和配置,改善软硬件条件,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保支付,不断完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相关资料图)
“当前社区医养结合模式还比较粗放。”诺敏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由政府牵头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制定专业照护服务的医保收费标准,整合优化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资源,持续完善集预防保健、医疗救治、康复护理、中医康养等服务为一体的、适应多元需求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还应以需求为导向,丰富社区养老服务内涵。”诺敏建议,降低养老驿站医疗护理资质的准入难度,鼓励医护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改进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价格体系,完善收费标准,制定鼓励性价格政策,并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畅通绿色转诊通道,为社区和居家慢病、高龄、失能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部分患病老人在经过急危重症的救治后,尽管生命体征平稳了,但仍需要医疗护理照护。目前家庭以及单纯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这部分老年人专业护理和康复医疗需求。”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小汤山医院综合内科副主任王一书认为,社会对长期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探索建立公立医院老年护理中心,打造医养结合的老年学科势在必行。
王一书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专业人员制定入住老年护理中心统一规范的具体标准和流程,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入住后的老年人,定期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判定是否具备转入单纯养老院或居家护理的条件。
王一书认为,应提倡一二级医院开设老年护理中心;对于以康复为主的专科医院,也应积极设立具有一定规模的老年护理中心,让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得到应有的医疗照顾。同时给予从事老年护理的医护人员一定政策倾斜,让更多年轻医护人员留下来长期从事这份职业。“还应推广普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议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减轻社会、家庭、个人三方经济负担。”她补充说。
0至3岁婴幼儿是社会上“最柔软的群体”,他们的幸福成长关乎国计民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长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今年带来的两份提案,都与婴幼儿相关。一份建议加强托育服务,支持儿童健康发展,一份建议加强婴幼儿家庭教育指导。
柳茹介绍,我国现有0至3岁婴幼儿4200万人左右,但0至3岁婴幼儿在各类早期教育机构的实际入托率约占5%。“现阶段,家庭承担着主要养育压力,家长对托育服务需求强烈。”她说。
据此,柳茹建议,大力发展普惠性早期教育机构。明确“政府统筹,整合社会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发展思路,挖掘托育服务事业资源,探索多元供给新模式。国家应倡导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为员工提供托育服务,解除双职工父母后顾之忧。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向下延伸,开设托班解决入托难题;还应加速推动幼儿园与各类托育机构联动,提供“早期教育先进理念”“婴幼儿发展指南”等多元支持。也可以依托社区构建0至3岁婴幼儿社区活动驿站,拓展婴幼儿游戏场地、为家长提供就近就便的托育服务。
柳茹同时关注到,很多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面临着“起跑线焦虑”等烦恼。她建议,进一步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引导广大家长在充分尊重婴幼儿年龄特点、理解婴幼儿学习方式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功能、使命与责任,避免“超前教育”“养而不教”等问题出现。还应加强权威性指导服务,建立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组织专家、学者录制婴幼儿家庭指导宣传片和系列科普线上课堂,为广大家长提供便捷、专业、准确的指导服务。
标签: